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关切,关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未来。为更好普及科学运动理念与方法,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2023年6月30日—7月2日,由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承办的“‘普及·促进·提高:青少年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研讨会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优秀作者座谈会”在甘肃兰州成功举办。

参会代表合影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澍主持会议开幕式。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致开幕辞,他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以及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致辞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兼《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主编吕万刚教授代表武汉体育学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给予本次论坛大力支持的西北师范大学以及长期以来关心和帮助武汉体育学院事业发展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吕万刚教授致辞
上午的专家报告由武汉体育学院校长吕万刚教授主持,特别邀请钟秉枢、毛振明、孙葆丽、王健和周成林5位教授作主题报告。
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教授作《科学运动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主题报告,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人口比例、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等研究数据切入,围绕体育运动的“科学”和“有效”两个关键词,聚焦青少年“动出灵性、玩出个性、跑出韧性、拼出血性、赛出德性”的逻辑主线,探讨科学运动如何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

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作《课程促进健康:三精准提升体质 课程普及运动:体育走班制教学》主题报告,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和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现实困境,以学生体质健康“三精准”工程和体育走班制教学为典型范例,为学校体育课程如何精准监测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切实教会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提供具体可行的实践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体育大学冬奥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孙葆丽教授作《奥林匹克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主题报告,基于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奥林匹克运动与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关系研讨,梳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简史、教育理念和育人功能。奥林匹克运动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不仅在于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个人身体的锻炼,而且在于内在心灵的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形塑,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

北京体育大学孙葆丽教授作主题报告
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王健教授作《科学运动促进健康:青少年体育从参与到科学参与》主题报告,聚焦青少年体育锻炼从提高参与率到提升科学化水平的跃迁过程,对科学运动的必要性及政策要求、当前国内体育参与的基本情况、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健康促进的概念及政策梳理、健康促进研究的主要集中领域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王健教授作主题报告
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体育学院周成林教授作《有氧运动对情绪调节的促进效益与学术研究实践》主题报告,通过严谨扎实的科学实验研究,探究长期有氧运动与较高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联,揭示有氧运动对情绪调节的促进效益及神经活动特征。长期有氧运动能够促使大脑发生可塑性改变,改善情绪调节方式,提升认知重评能力,从而提升个体的情绪控制能力。

上海体育学院周成林教授作主题报告
下午的优秀作者圆桌论坛分四个专题进行。其中专题一“青少年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文化发展”由武汉体育学院副校长刘彦博教授和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武汉体育学院赵富学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武汉体育学院黄莉教授,武汉体育学院青少年体育与体教融合国家智库负责人柳鸣毅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邢金明教授作报告。专题二“青少年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方法”由河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周珂教授和武汉体育学院柳鸣毅教授主持,上海体科所选材育才中心主任尹晓峰副研究员、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刘晖教授、武汉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副院长李丹阳副教授和上海体育大学罗冲副教授作报告。专题三“学校体育与青少年健康促进”由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钟全宏教授和武汉体育学院赵富学教授主持,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邰峰教授、河北体育学院季彦霞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葛小雨博士作报告。专题四“青少年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的提高”由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斌教授和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郝家春教授主持,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张岩教授、武汉体育学院汪全先教授、长治学院姚晓芳副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陈丛刊副教授作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国祥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段锐教授参会指导,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学者参会。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社长万晓红教授作总结点评,她感谢与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分享,认为下午14位学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所展现出的交叉学科视域下的研究探索、理论关照下的实证和实验研究范式,以及立足于本土实践的调查研究经典案例等,与上午视野宏阔、站位高远的主题报告交相呼应、彼此牵引、相得益彰。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提供优质的学术服务,持续打造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